最新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
灭蚊最好提前至二三月
作者:博来达虫控专员发布于:2020-04-10 17:00浏览:
 

  对2014年那一场登革热疫情,仍有那么一群专家此后一直埋头追寻病毒踪影,4年大样本查验出广州称“未染过登革热”者的血清抗体阳性率近10%,即被查验的样本中每10个就有一人“无声无息”感染过登革热病毒。10月8~10日,由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病分会、广东省有害生物防制协会主办的第一届虫媒传染病防控高峰论坛在穗召开,上述课题成果首次披露,专家们获得广州市健康医疗协调创新重大专项(五期)滚动支持,10月9日再次启程,进一步提出登革热可持续防控新模式。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雪华 通讯员贾卫东

  首次披露:

  1/10被查验者悄悄染过登革热

  2014年那场登革热疫情中,仅广东地区就有4.6万病例报告,当年,广州市健康医疗协调创新重大专项“广州登革热流行的病原学、媒介控制与临床救治研究”课题启动,项目承担单位是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副院长张复春主任医师为项目负责人,参与单位有中山大学(微博)、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单位;同年,广东省科技厅启动登革热应急公关专项课题,支持开展“重症登革热预警指征及诊疗规范研究”。

  课题组专家、广州市疾控中心主任杨智聪介绍,2014年起,课题组对广州12个区的6700多大样本健康人群,进行登革病毒感染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血清抗体阳性率为9.79%,这意味着,近一成声称“未得过登革热”的健康人群曾经感染过登革热病毒,他们可能是隐性感染者或未被发现的轻症病例。

  这一首次披露的人群登革热阳性率,到底意味着什么?杨智聪说,最大问题是三五年内这些人群再感染登革热,重症的风险将增大。医学研究证实,登革病毒有四个血清型:DEN-1、DEN-2、DEN-3和DEN-4,如果感染登革病毒产生抗体后,抗体会在体内保持3年、5年或以上较长时间,机体对该病毒免疫。但如果2年后又感染了其他血清型的登革病毒,会增加罹患重症登革热的风险。

  成果不少:

  制定我国首部登革热诊疗指南

  专家们协作攻关的登革热课题,成果远不止人群调查这一项。项目负责人、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副院长张复春指出,课题组率先提出重症登革热概念,被世界卫生组织新版诊疗指南采纳;首创了重症登革热综合救治方案,重症救治水平国际领先。

  由于揭示了我国独特的登革热临床规律,发现老人是重症登革热的高危人群,早期血小板快速下降及白蛋白降低是重症预警指征,起草制定我国首部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版)。创建的重症综合救治方案,使得2014广东登革热病死率为1.3/10000,远低于同期国际水平,较1986年广东大流行水平降低95%。

  课题组还在国内率先建立了登革热实验室诊断技术系统集成平台,提高了我国新突发虫媒传染病早期诊断能力。由于率先将登革病毒核酸及NS1抗原检测技术大规模于临床早期诊断,将登革热诊断时间由原来的发病5天缩短至1天内;研发国内首个批准上市的登革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并在全国16个省64家医疗单位广泛推广使用。

  追问1

  广东登革热传播仍以输入性为主,会否本地化?

  问:近几年广东、广州的登革热几乎都是输入性病例“打头”,会否出现本地化?

  答:广东登革热传播以输入性为主,面临本土流行的潜在风险,但仍缺乏本地化的足够证据。

  课题项目的数位专家不约而同指出,目前广东登革热以输入病例导致的本地传播为主,但面临本土流行的潜在风险。换句话说,登革热在广东有本地化的苗头,但仍缺乏足够的证据。

  课题组对1978年到2016年上千例人感染登革热病毒株进行分析,基本上可确定,广东省登革热传播是多渠道的,但以输入性为主,比如从东南亚等疫区通过各种渠道,来到广东,然后经过本地白纹伊蚊叮咬后,传播开来。

  不过,也有输入性无法解释的现象:2014年,一些人感染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和2013年甚至更早的毒株序列完全一样,但目前仍没有追溯到其来源。此外,2002年前,广东每年流行的登革热病毒血清型有所差异,但之后1型却经常流行,而且在一些老疫区每年流行1型。中山大学医学院教授江丽芳指出,需要研究是否往年蚊子越冬再传毒,甚至是否蚊子产卵带毒越了冬,才导致今年与去年病毒流行一样,这才算本地化的充足论据。

  杨智聪则指出,偶尔会有输入病例进入的国家和地区,登革热人群感染率一般会在1%以下,东南亚国家的数据显示,在完全本地化的地区,人群感染率一般超过50%,而广州则为近10%。

  追问2

  季节性灭蚊能预防登革热?

  问:每年4月广州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是否可以起到季节性大规模灭蚊效果?

  答:广州白纹伊蚊在9到10月进入滞育,而解除滞育时间往往是次年2月底到3月初,孵化幼虫。建议把爱卫月时间提前到每年2~3月份,如果能杀死滞育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院副院长陈晓光教授说,传播登革热的重要媒介是白纹伊蚊,白纹伊蚊的生理特征让它传播病毒几乎所向披靡——在环境恶劣、气候温度不适宜的情况下会停止发育,规避寒冷的冬天,然后在来年春暖花开后再复苏。而另一传播登革热的埃及伊蚊,因无滞育的特性,故传播疫情局限在热带。

  登革热至今未有特效药物和疫苗,对付它最好的办法只能是灭蚊。广州2015年发布的《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坚持每年4月份由市爱卫会统一部署开展“爱国卫生月”和“爱国卫生行动日”活动,清扫垃圾,倾倒积水,消杀蚊虫。但陈晓光团队却通过对广州白纹伊蚊生长发育调查发现,它们在9到10月进入滞育,而解除滞育时间往往是次年2月底到3月初,孵化幼虫,造成新的蚊虫出现。

  “我们发现3月份幼虫密度指数明显上升,建议把爱卫月时间提前到每年的2~3月份,如果能杀死滞育蚊,成千上万的后代就杀死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陈晓光说。

  追问3

  蚊子越来越毒,不怕灭蚊药?

  问:有市民群众反映,多年杀蚊防登革热,却发现蚊子越来越“恶”,不怕灭蚊药,到底怎么回事?

  答:广州6区的蚊子对杀虫剂有不同程度耐药性。

  “我们确实发现,近2年流行杀虫剂需要更大消杀时长、用量。”陈晓光说,甚至有的杀虫药剂“失效”。蚊媒控制团队研究发现,比如在广州6个区,蚊子对杀虫剂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如溴氰菊酯,此前消杀蚊虫威力大,如今却出现广谱耐药,有的地区耐药性非常高。因此,滚动研究将对杀虫剂的选择使用进行指导,同时该团队正在研发绿色、环保、高效的杀虫剂,希望实现“精准消杀”。

  课题还正在研究蚊媒监测技术,希望能像天气预报一样,实时报告蚊媒密度。目前的想法是根据蚊虫的嗅觉机制,研发吸引剂放在野外或室外,利用技术进行蚊虫电子识别后记录,并通过互联网传输,实时监测。

  追问4

  哪些人群要分外注意?

  问:隐性感染者或未被发现的轻症病例再感染,重症概率增大,要分外注意?

  答:在我国,老年人群体是高危人群,早期血小板减少可预警重症。

  专门研究登革热救治的张复春教授指出,在登革热疫情最多最常见的东南亚一带,儿童是登革热重症高危人群,可是在我国,却是老年人群体,“而且我国登革热重症表现以心肌炎等重要脏器损害为主”。团队还发现,早期血小板减少,可以用来预警重症,血小板越低,病情越重。


新闻推荐

卫生健康资讯(2022年1月)

一、国际资讯 1、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我们将与新冠病毒共存,但不能任其自由泛滥 1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今天在该组织最高决策机构世卫组织执行局会议上发表讲话表示,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将与新冠病毒共存,我们将需要学会通过一个持续和综合的急性呼吸道疾病系统来管理它,这也将为未来大流行的准备提供一个平台。

获得服务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博来达虫害防制综合服务信息,请拨打客户咨询热线:0755-8656-0709或者在线提交服务申请,我们的虫控专家将尽快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