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控制虫害,全球每年要消耗数百万吨虫剂。几乎所有杀虫剂都会危害生态系统,其中大多数对人体有害,某些还会被富集在食物链中,贻害无穷。怎样减少杀虫剂用量?科学家们另辟蹊径,从植物的抗虫分子机制从发,找到了新的路径。
在虫害较严重的情况下,有的植物会表现出让植株避免受害、耐害、或虽受害而有补偿能力的本领,植物学们称之为植物的“抗虫性”。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大幅度升高。作为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又对植物生长、发育以及环境适应性产生重要影响,它也改变了植物的抗虫性。相似地,全球气候变化导致部分地区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增强,也对植物生理产生影响,进而改变植物的抗虫性。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吴建强课题组研究发现,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增加了烟草和水稻的光合作用能力,改变了二者叶片中的碳氮比。高二氧化碳还增强了烟草抗斜纹夜蛾的能力,却降低了水稻抗粘虫的能力。研究发现,造成烟草和水稻抗虫能力的改变的主要原因,竟是烟草植株体内的内源生长调节激素——茉莉酸的含量在高二氧化碳条件下升高,而水稻体内的茉莉酸的含量在高二氧化碳下却下降了。也就是说,茉莉酸含量高低,调控着烟草和水稻抗虫次级代谢产物的含量,从而进一步影响了这些植物的抗虫能力。课题组通过研究还发现,紫外线照射增强了烟草、水稻、玉米和拟南芥的抗虫能力,同样遗传分析表明,茉莉酸信号通路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不同的作物,利用生物技术调节其内在的茉莉酸含量,可成为新型抗虫方法和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
相关研究成果已分别最新发表在权威期刊《植物学报》和《科学报告》上。
更多专业有害生物防制资讯请关注博来达官网(www.borlanda.com),或咨询博来达专家(手机&微信:13691648955或QQ:980383188)!